AODN 培训计划
第一堂课
演讲语言:中文和英语
PPT 演示:中文和英语
分组讨论:中文或英语均可
Phylis Lan Lin,PhD(藍采風博士)
1-317-7819393
(中国时间上午9时至12时, 美国东部时间晚上9时至12 时), 2020年11月28日(星期六)
原则很重要但必须灵活——亚伯拉罕·林肯
在困难中间是机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概述
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压力是普遍的。压力是生活的事实。既然我们不能摆脱它,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利用它来发挥我们的优势。我们所有的人都希望在适当的时间内和适当的压力下,我们能够管理压力并使其成为积极的生活体验。管理压力等同于管理生活。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管理压力,使压力为我们工作。我们需要学会把压力转化为”好压力”(”eustress”)。我们需要学会”享受”压力,而不是让压力控制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学会与压力共舞,而不是被压力轰炸。压力只是使我们身体和心灵适应来自内外的生活需求。压力以各种形式和强度出现,范围从慢性到急性。压力是指个人的内部思维过程和对事件的认知或对外部事件和情况的反应。压力的来源(压力源)可以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概念化,我们对压力的反应有生物/生理、心理和行为症状等层面。压力对我们的健康的影响主要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反应 (或个人对事件赋予的意义)。
而压力管理通常被认为包括饮食,运动,放松,又或表面上对问题的解决;真正持久的压力管理和 “对压力的乐趣” 需要一种新的心态。这种新思维包括:对压力的性质和来源(压力源)的理解。它包括自我、他人的意识和对情况的界定;它是在一个人的生活哲学和目标设定中达到正确的视角。 提前计划并改变你的心态可以帮助你避免生活中一些日常的麻烦,改变你的行为,改变你对那些你无法避免的事的反应方式。
2019年,根据美国压力研究所最近的一份报告,94%的美国工人说,他们有感到工作的压力。匆忙的感觉是造成工作压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没有足够的时间把工作做好,导致不能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没有上级的支持是工作场所中常见的另一个压力源。时间管理、冲突解决/管理、自我肯定、自我效能感和倦怠管理是应对工作压力的重要技能。越来越多的组织关心员工的福祉和健康问题。由于工作压力会影响员工的健康状况、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因此,对工作压力的性质以及干预和管理工作压力的方法的理解已引起职场领导者的注意。
压力管理培训计划的参与者经常要求给出一份他们能够遵循的简单的建议列表,以减少他们个人生活或工作中的压力,使他们更好地应对它。不幸的是,对于我们经历的与压力有关的问题,没有简单或普遍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对我们中的一些人来说效果很好的建议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完全无效。我们必须找到对自已而言最佳的方法来适应、应对和管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家庭、工作、环境、全球或本地事件等)。压力太大通常是期望(和承诺)与环境不匹配的结果。我们可以控制压力,而不是相反被压力控制。压力是不能避免的。压力与各种工作有关,但苦恼则不是。承受巨大压力但保持健康的人有一定的个性特征。他们有目标感,可以控制着自己的生活,把意外事件视为挑战而不是威胁。他们掌控压力,不让自己被压力淹没。我们可以选择创造它或选择减少它。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和习惯。没有一种最好的方法来避免压力。但是您可以承受压力,并利用它来发挥自己的优势,或是转危为安。一旦您学会了如何管理和应对它,就可以体会到它的好处与乐趣。
工作压力是指对工作相关事件和情况的情绪反应。同样,我们需要知道”压力的乐趣”,并学会与它共舞。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工作的地方。我们需要获得最适合我们的减压技能。如果我们面对压力源,可以对它评估和诊断,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以使我们对压力产生抵抗力,而不是变得脆弱。工作场所的压力源会出现在个人、小组(团队)和组织层面。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您全面了解压力的本质,并当您在工作场所遇到压力经历的不同方面时,找到最佳方法来应对、管理、控制和干预。
工作压力及相关干预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包括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医学、组织发展、社会学等。压力的社会学强调组织的社会文化结构组成部分及其与个人工作经历的联系和影响(Aneshensel,1992; Pearlin,1989,1992; Thoits,1995)。对与工作有关的事件和情况(包括工作压力)的评估和响应,植根于个人对工作和自我的看法,因此,也是个人所坚持的工作的意义。
随着大趋势(技术进步、人口老龄化增长、医学科学突破、快速城市化、亚洲中产阶级崛起等)以不可预知的速度发展,工作的本质正在改变。职场中出现了新的挑战,这既引发了新旧职场的压力源,也影响到许多工人和组织领导者。研究表明,工人的压力水平与其健康状况以及生产力和工作投入的下降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因此,学习如何管理和应对工作压力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健康至关重要。
目标
完成这 3 小时的 课程后,学员将能够:
- 了解 压力的本质
- 能够识别常见的压力源并识别你的压力源。
- 意识到压力的症状; 能够识别你的压力信号
- 识别职场压力的类型和原因
- 认识文化与压力经历
- 理解压力管理的基本原则
- 学习一些主动的方法来管理工作压力
目标受众
本届会议(主要面向中国与会者)旨在服务:
- OD 专业人员
- 人力资源专业人员
- 培训/学习和发展从业者
- OD 博士课程学生
大纲
I 了解压力的本质 –了解压力 ( 认识压力)
- 压力概述:压力和压力源 (什么是压力, 什么是 压力源?)
- 了解对压力的常见反应:生物 、心理和行为对压力的反应
- 了解压力的种类
- 发现你的压力信号(了解你对压力的反应)
- 压力和老化过程
- 文化和压力体验
- 高科技和压力体验
II 研究 :工作压力研究理论框架
- 社会和组织结构中的压力
- Jacobson, D. (September 1989). Context and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 Social Behavior, 30(3), 257-260.
- Pearlin, L. I. (September 1989).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 Social Behavior, 30(3), 241-256.
- Pearlin, L. I., Menaghan, E. G., Lieberman, M. A., & Mullan, J. T. (1981). The stress proc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2, 337–356.
- 评估和应对
- Lazarus, R. S. (1993). Why we should think of stress as a subset of emotion? In L. Goldberger & S. Breznitz (Eds.), Handbook of stres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spects (2nd ed., pp. 21–39).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 Lazarus, R. S. (1999). Stress and emotion: A new synthesis. New York: Springer.
- Lazarus, R. S. (2000). Relational meaning and discrete emotions. In K. R. Scherer, A. Schorr, & T. Johnstone (Eds.), Appraisal processes in emotion: Theory, methods, resea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 Matthieu, M., & Ivanoff, A. (2006). Using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theories in clinical practice: Assessments of coping strategies after disasters. Brief Treatment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6, 337-348.
- 刚毅人格
Kobasa, S. Maddi, S. B., & Kahn, S. (1982). Hardiness and health: A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1), 168-177.
- 压力的心理学理论
-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 Selye, H. (March 1978). Interviewed by L. Cherry: The real benefits of eustress. Psychology Today, 60-64.
- Caplan, R. D. (1971). Organizational stress and individual strain: A social-psychological study of risk factor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administrators,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An A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管理取向模型和工作压力的职业需求模型
- Ivancevich, J. M., & Matteson. M. T. (1980).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New York: Scott Foresman.
- Kain, J., & Jex, S. (2010). Karasek’s (1979) job demands-control model: A summary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P. L. Perrewé & D. C. Ganster (Eds.), Research in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well-being: Vol. 8. New developments in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job stress (p. 237–268).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https://doi.org/10.1108/S1479-3555(2010)0000008009
- Karasek, R. A. (1979). Job demands, job decision latitude, and mental strain: Implications for job re-desig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5–306.
- Karasek, R. A. (1989). Control in the workplace and its health-related aspects. In: S. L. Sauter, J. J. Hurrell & C. L. Cooper (Eds.), Job control and worker health (pp. 129-159). Chichester, UK: Wiley.
- Mulder, P. (2017). Job Demand Control Model by Robert Karasek. Retrieved [insert date] from ToolsHero: https://www.toolshero.com/human-resources/job-demand-control-model/
- 压力和老化
- Kahana, E., Kelley-Moore, and Kahana, B. (May 2012). Proactive ag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ress, resources, agency, and well-being in later life. Aging & Mental Health, 16(4), 438-451.
- Kahana, E., Kahana, B., & Lee, J. E. (2014). Proactive approaches to successful aging: One clear path through the forest. Gerontology, 60(5),466-474.
- Krause, N. (1987). Lif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 Psychology and Aging, 2(4), 349–356. https://doi.org/10.1037/0882-7974.2.4.349
III 了解工作压力和工作压力管理/干预
- 分析工作压力的来源
- 了解职业/工作倦怠
- 工作狂和工作压力
- 重估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 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寻找平衡点
- 重新评估工作的意义
IV. 生活方式的改变,适应和压力管理 (生活改变的适应,调适与压力管理)
- 定义情况,改变现状和生活方式:采用新的心态,改变
- 态度或行为干预 (改变情境与生活模式:认知,态度与行为的调适)
- 采用新思维 (改变思维)
- 采取系统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条理的解决问题)
- 建立并维护强大的支持网络(建立与维持支持系统)
- 发展一种生活方式,以缓解压力的影响(建立有效率抗压的生活模式的)
- 简化生活 (简化生活)
- 创建一个无压力的家
- 确定您的位置、要去的地方并绘制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图,且定期评估进度(生活规划)
- 学习接受无法改变的东西 (学习接受不可改变的)
- 以压力克服压力(以压力克服压力)
- 与压力共舞(不可绝望:舞者常乐)
- 专注于您可以控制的东西(主动)(积极;专注于你能控制的)
- 时间管理 (提高生产力和效率)(活得更有生产力与效率)
- 记录,分析(查找工作中的时间浪费者),更改(确定优先级,整理,安排时间)(分析时间是如何被运作的)
- 管理您的优先事项(将第一件事放在第一位),并培养良好的组织技能(事有本末先后)
- 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 (SMART)(SMART法设定目标)
- 磨刀不误砍柴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管理细节和条块(管理详细、分层完工)
- 只用最好的燃料 (用最好的燃料)
- 学习委托 (学习授权)
- 学会说“不” (学习说“不”)
- 提前准备以提高生产力 (预先准备)
- 安排时间,掌控自己的生活(定时间表、控制时间、控制生活)
- 早点开始(“闻鸡起舞”)
- 良好的备案系统 (文件整理术)
- 创建内部和外部黄金时段 ( 最好的时刻)
- 避免打扰 (避免干扰)
- 自信和信任自己 (自我肯定与培养自信心)
- 自我意识,接受你的感情 (了解自我)
- 发展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有效人际关系技巧)
- 发展职场技能(发展工作场所技巧)
- 专注于积极的精神发展 (健康的身心发展)
- 双赢思维 (创双赢机会)
- 管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
- 适应数字技术
- 适应在家工作
- 适应组织变革;在敏捷组织中生存
- 控制自己的事业 (生涯规划)
V. 其他基础压力管理方法(将在后续课程中继续)
- Conflict Resolution (冲突管理)
- Communication Skills (沟通技巧)
- Exercise, Rest, and Relaxation (自我照护,运动,休息,松弛)
- Diet and Total Nutrition (全方位饮食、营养)
- Anger Management (愤怒管理)
- Anxiety Management (焦虑管理)
- Assertiveness Training(自我肯定训练)
- Dual Career Family Stress and Management(双生涯家庭压力与适应)
VI. Handout (讲义)(蓝采风, 挑战压力,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蓝采风,压力管理:提升生活的品质,台湾:幼狮文化有限公司,2014; )
Stress Management Holistic Approach (压力适应的全方位策略)
Stress Consequences and Reactions (压力后果的各层面)
Work Stress(职业/工作压力模式)
Work Stress Coping and Management: Holistic Approach(工作压力与适应的全方位模式)
VII Exercise (练习) (蓝采风, 挑战压力,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蓝采风,压力管理:提升生活的品质,台湾:幼狮文化有限公司,2014;)
- Stress Signals (压力信号的自我观察与分析)
- My Stressors Analysis(自我评估:压力来源分析)
- Work Stress Assessment(工作压力自我评估)
- Are You A Workaholic (你是工作狂吗? )
- Time Utilization(时间利用)
- Time Urgency/Importance Analysis(时间紧急/重要性分析)
**应要求提供本培训课程的参考资料。
演示者简介:
Phylis Lan Lin, PhD (蓝采风博士),UIndy(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荣誉教授。(1973-2018年,曾任国际合作关系协理副校长,社会学教授,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出版社执行主任,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亚洲项目主任)现任AODN董事会董事,和泰国易三仓大学OD博士课程的客座教授。 她因45年致力于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教学、行政及服务而荣获退休教授最高”优异奖”。她创始该校社会工作项目。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则以她的名义成立和命名有学士及硕士班的“蓝采风社会工作系”。 蓝博士拥有密苏里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同时她也是一位多产的中英文作家和编辑。著有组织行为学、压力管理、社会学、 医疗社会学、危机调适(干预):理论与实践、家庭与婚姻等方面的书籍。
她组织并主持了关于中国、服务-学习、东西方家庭的国际研讨会,并建立了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出版社。她在2014年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所创的欧豪年中国美术博物馆是她对推广国际文化交流所留下的广泛深远的足迹与影响。
有关蓝博士的详情,请参阅https://uindy.edu/applied-behavioral-sciences/social-work/lin/index 及 https://issuu.com/phylis-lan-lin;或谷歌、百度搜索蓝教授中、英文姓名即可。